圖/ 黃怜穎,張艾森、文/黃怜穎
在大學校園裡,能透過哪些學習方式培育未來人才?如何對自己和未來擁有更多想像且孵化實踐的能力?自2017年在成大啟動的未來智慧工場(Atelier Future)或許能提供一些解方。AF結合FabCafe、Loftwork及永豐銀行等產學合作,以主題式工作小組的形式,運作各種議題的提案與行動實驗。
2022年起,更展開「向未來提案計畫」(Future Dynamic Program),連結產業及跨國資源,成大同學能透過實作經歷和傳統課堂非常不同的跨界探索,此共創機制已見證十五個工作小組,另透過永豐銀行企業加速技計畫支持學生創業。這些年AF所累積的成效,於 2024年榮獲雜學校「第一屆臺灣教育影響力獎」,並且入選「資誠永續力獎」,獎項的肯定為向未來發聲的實驗場域注入莫大信心。這篇專訪,將透過與泰國合作糧食安全議題的學生小組,來一探其學習歷程與收穫。
跨國協作 深入泰國稻米議題
FabCafe Bangkok長期與泰國關心稻米與糧食議題的地方團體協作往來,參與未來智慧工場課程合作的FabCafe Taipei促成這回成大師生與泰國的專題行動。稻米議題之於泰國,除了是重要主食,泰國是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多達兩萬品種,僅有兩百種出現在農田與餐桌,同時全泰有百分之四十為農業從業人口,其中卻有超過百分之六十六的農民負債,多項因素易使得務農不再是新世代的選擇,這樣的決定甚至可能影響全球糧食危機。
此概況是身在臺灣的你我很難想像的,未來智慧工場執行長蔡妤珮(Leslie)說明著向未來提案計畫為何要進行跨國的探索,「為什麼我們要走出臺灣認識他國的議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必須藉由泰國這樣大的scale去理解問題到底有多迫切,去思考影響以後的結果會是什麼,那是在臺灣市場很難碰觸到的格局。」Leslie認為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一組泰國同學、三組成大同學,運用遠距線上、實體授課及親赴泰國一週參訪與發表提案,十多人共度為期九週的跨國課程。成大同學的組成源於今年校內霍特獎(Hult Prize)的團隊,此國際商業競賽由美國霍特商學院發起,現由聯合國主導,被譽為大學生諾貝爾獎,每年有不同主題,旨在獎勵創新社會企業的概念設計,提供獎金支持想法實踐。對創新產業及永續議題有所涉獵的霍特獎決選同學們,對小組提案的工作模式已有基礎,此回參與跨國的議題探討,更加延展探向世界的觸角。
三組成大同學多元組成,從臺灣、日本、印尼再到泰國的稻米之旅
校內分組由不同國籍、不同科系來隨機組成二至三人一組,最初各組先從研究臺灣、印尼及日本各國稻米種植及食用現況瞭解起,像暖身般,同時觀察自己也許對某個面向有著更進一步深入的興趣,一個月後才轉而切換聚焦於主題國泰國的鑽研。
Rice Rich:嘗試以募資平台為農人資金困境提出解方
就讀成大醫工所的陳芓妘和國企所林佩蓉一開始從研究日本出發,對其防蟲害等問題採用較新科技印象深刻,後組成Rice Rich,「後來的提案比較是我們知道泰國農業有著什麼樣的問題後,而產出的解決方案。」陳芓妘解說著,兩人為農夫債務問題提出金融相關解方,最後以類似募資平台的形式呈現。陳芓妘屬工程背景,負責平台介面設計,而林佩蓉具備金融專業,則負責統計計算的面向。因比其他兩組少了一位一同腦力激盪,兩人幾乎天天會面為提案挑燈夜戰。
林佩蓉說明,泰國農民為開始耕作,常會需要初始資金而向銀行貸款,但常因條件不佳而無法順利取得貸款,或必須拿出土地作為抵押,可能又遇到該期收成不好影響收入,而無法贖回土地,「我們因此針對泰國農民債務的惡性循環提出一個 Equity Crowdfunding 的解決方法。」為類似股票與募資平台結合的形式,進行有股權/債權基礎的群眾募資,出錢讓農民種稻的人,同時擁有種植成果的部份獲利。「她們的困難點是,需要找一些商業模式來參考,但其實這些形式在世界上都還很少見或不成熟。」執行長Leslie如此補充。
Rice Rich線上募資平台介面概念呈現。左攝影/黃怜穎,右圖提供/成大未來智慧工場
Nee Sin Sin:讓農民理解債務挑戰的桌遊設計
為印尼籍就讀能源工程系的陳愛華與外文系張家維、林愛桐則以研究臺灣農業相關補助政策、空拍機、科技農業為起點,接續以泰文Nee Sin Sin為名,涵蓋翻轉債務與命運的雙關語,從泰國農民負債的問題意識出發,設計能體驗農民債務困境的桌遊。不過,此構想具體成形前,團隊本對「農民曆」裡的農民迷信產生興趣,陳愛華說起泰國的mentor Paul很喜歡這個想法,「It's like embracing the culture of the Thai people.」貼近當地文化面的作法令人振奮,但團隊深入研究後,要再有限排程內研究透徹並發展成形實在困難。
Nee Sin Sin設計桌遊讓農民體驗債務困境與解套。圖片提供/成大未來智慧工場
「我們想說,如果以大學生比較熟悉的東西,可能是桌遊、遊戲類的方向來走,好像比較可行。」張家維說:「我們查到當地農民的負債問題,因不太會安排財務與投資買機器,導致債務的循環。會想有沒有可能用『桌遊』讓農民簡單了解循環的成因,以及該如何脫離循環。」最一開始想到的是從大富翁來改造,後有參考Stone Age和 Cashflow兩款桌遊,以及俄羅斯轉盤的設計,「算是有三款遊戲的結合。」「Nee Sin Sin會有四個玩家,從買種子開始遊戲,經歷買農具、保險、買地,和銀行交涉。」陳愛華補充靈感來源及玩法,為歷經多回構思與轉譯的設計成果。
Turn Rice:專注年輕世代健康需求的稻米創新提案
生物科技背景且為印尼籍的陳嘉倖、林美娜和張巧昀先對印尼進行探究,嘉倖說起印尼仍大多運用古老的方法種植水稻,一開始團隊想聚焦研究傳統水稻種植如何與現代科技結合,後以Turn Rice提案著重「健康」主軸,執行長Leslie補充:「他們想試著回答『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吃米飯』的問題。」團隊從當地Rice Bank官網發現擁有優良豐富蛋白質的米種,透過研發包裝與推廣設計,讓更多有健身需求的年輕人能認識優質稻米的益處。
Turn Rice為健身世代優選營養稻米品種。圖片提供/成大未來智慧工場
陳嘉倖談起,前往泰國前三週,團隊聚焦在協助把傳統農作轉換成有機農作物,抵達泰國實際和相關人士接觸訪談後,「發現當地跟我們想像的實在差距太多。第一是轉移的花費太高,第二是轉做有機可能會長達三年無法有收入。」時間緊迫之下,三人分工調查,「我們先從Rice Bank研究水稻種類的營養分布。有些特定種類的營養值其實符合健身需求。」陳嘉倖笑談全組是在泰國期間、最後的簡報提案前才完全轉換題目,成員們面對調整的應變抗壓能力又更進化一階。
跨國學習場域 到當地體驗挫折和成長
「我們在向未來提案計畫裡有這樣一句名言:少量多餐的挫折感。不能讓學生太挫折,但也不能不挫折,挫折是讓學生擁有self growth的重點。」執行長Leslie幽默地回應三組同學們在最後一週抵達泰國重要的稻米產區那空沙旺(Nakhon Sawan)時,如何被少量多餐的挫折感襲擊(甚至提案被殲滅!)
像是上述Turn Rice小組的最初想法難以在農民現狀找到突破;Nee Sin Sin小組須將真正的問題轉譯成遊戲設計,主要受眾還是農民,實際邀請農民試玩桌遊,才發現疏漏了「銀行」這個重要的利害關係角色在其中的運作;「去到當地,考慮到現場所有狀況,其實會發現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陳芓妘說著當地mentor建議Rice Rich小組可結合Line進行,「當地很多網購、團購等資訊都和Line相關,全民是重度使用,這也到了當地才瞭解到的。」林佩蓉和陳芓妘說著因時間關係,其實很想再訪談更多相關人士,從各種視角對模擬呈現的募資平台提出更多可行建議。
沉浸各種現場 身體記憶的啟發
「做完提案之後,覺得可能用我目前所學,不足以支持我想出完整的邏輯和細節,還有滿多需要加強的地方。」對金融相關很有興趣的林佩蓉分享著她的收穫,尤其募資平台涉及法規及架構細節,深深體會到把一個概念變成具體作法的高難度。林佩蓉說著:「我學到最多的,應該是覺得要抓住每個機會吧。從一開始要不要參與計畫、要不要多訪問,每次做選擇,都會收穫到不同的東西。」
Nee Sin Sin桌遊小組的張家維則發現自己不太享受在電腦上找資料做研究,反而在泰國以英文訪談農夫、Rice Hub成員等為稻米議題努力的相關人士時,是那樣親臨現場與人互動,令他感到倍受啟發,笑說剛好和喜歡做研究的陳愛華形成互補。而陳愛華認為:「這次訓練很實用,幫助我們研究把學到的東西放進現實生活中。我覺得很開心,也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透過遊戲設計來幫助農民。」
生物科技背景的陳嘉倖說起暑假在中研院實習,也參與了和糙米相關的計畫,讓她對米有了更深入且不同的觀感,「加上經歷這個專題,讓我學到如何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事情,以及我們每個想法如果沒有實際應用,那會是無用的想法,實際去做很重要。此外,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可以做什麼,以及如何處理我們的期望,這些經驗都很珍貴。」
這門無學分的九週課程,其實也在挑戰傳統授課的時間長度與強度,實際磨練專案工作現場的未知與變動,師長串連資源、將學生放進合適的場域中,學習的火花十分仰賴自主探索,「我們稱這種叫『體感記憶』,你的身體會感受到那份辛苦,在辛苦之後,你的身體就會記得那種很辛苦可是很興奮的感覺。」執行長Leslie願意相信,看似繞一大圈地出遠門認識他國議題,這些脫離網路和遠端的經驗,會給予身體創造許多難以言述的深刻記憶,實則都在支持學生們向外探索更多,也往內對自己及生活所在認識更多,嘗試理解、試探自身極限與侷限,即是為未來做準備的創意體現。